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组建科学教研之家、拓展实践第二课堂……各地科学教育引航学生梦想|向未来

发布时间: 2024-12-11 11:32:50 |   作者: 产品展示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有的地区打造一校一特色的科学教育,形成一体化科学教研格局;有的学校通过科学教育“+阅读”“+智创”“+协同”的“三加”范式,赋能科学教育发展;有的学校立足自身校园文化营造科学教育生态,并通过评价机制建设实现科学教育常规化……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向未来”——

  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立足学生科学素养,在科学主题活动、教师团队建设、教研机制创新、资源融合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寿光市坚持用“活动”撬动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各学校以教材为依托,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开展了系列科学主题学习活动,如“放飞水火箭”“我们身边的植物”“微生物与生活”“益生菌活性研究”“无线WiFi对植物发芽的影响”等,让科学课程不再单调乏味。为了给学生提供科学素养多元展示平台,寿光市建立了常态化展示交流机制,将每年5月确定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展示月,各学校遴选优秀科学主题学习活动参与展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进行小学生科学素养展示的同时,寿光市每年还组织小学科学主题课程评选活动,并将优秀科学主题课程向全市推广。各学校积极挖掘本地科学资源,跨学科整合课程内容,一大批独具特色的科学课程脱颖而出,如营里镇西黑前小学的豆腐课程、双王城中心小学的棉花课程、文家街道西城小学的秸秆课程、羊口镇中心小学的海洋课程等。科学课程成为寿光多所学校的亮点课程,正在慢慢地形成“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的良好局面。

  为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寿光市成立了小学科学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了导师,提供“管家服务”。“每月一主题”“教师沙龙”“跟岗学习”“切片教研”等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培养路径,按下了青年教师发展的“快进键”。对青年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培养,一大批老师迅速成长为科学学科骨干教师。

  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为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寿光市还成立了小学科学中心教研团队。这支由教研员、科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组成的小学科学中心教研团队,很好地发挥了学科领军和首席作用,为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教体局还组建了微信群“寿光市小学科学教研之家”,供全市科学教师交流使用,目前已成为老师们畅所欲言的“科学驿站”。

  “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中心教研团队”“小学科学教研之家”……不一样的层次教师团队的建立,既满足了全体科学教师日常教学教研的需要,又满足了不一样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科学教育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针对部分学校科学教师少,教研氛围不浓等问题,寿光市着力构建了“市级—学区—学校—年级”四级教研组织;遴选全市科学骨干教师组建市级中心教研组,指导全市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各教育学区(镇)选拔各校科学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建学区科学教研团队,负责全学区的科学教研;学校、年级教研团队把“周教研”“日教研”作为固定动作,常态化开展。四支队伍,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让学区、学校教研形成了规模,汇集起了科学教育发展的新动能。

  针对部分学区、学校科学教研团队力量不强、缺少专业引领等问题,寿光市立足“城乡一体化”,实施了城乡教研融合战略,依托七所优质学校,打造了七个城乡一体化教研联盟。教研联盟“问需于师、因需而研”,每年通过送教助研、同课异构等形式,深入学区、深入学校,跟踪指导,精准帮扶,形成了以强带弱、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为增强各教研团队内部凝聚力,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寿光市积极搭建教师展示交流平台,开展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等评选活动,每次活动都采用团队报名、成员协作、一体设计的方式来进行,结果捆绑评价,成绩与优秀教研团队评选挂钩,大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迅速凝聚起了团队合作的强大动力。

  在构建四级教研体系、打造七大教研联盟的同时,寿光市还充分的利用省教科院卢巍老师打造的网络站点平台“齐鲁科学大讲堂”,将每周二上午确定为科学教师“教研日”。老师们聚在一起收看“齐鲁科学大讲堂”,并围绕课例进行深度讨论、交流。

  目前,四级教研、七大联盟、齐鲁科学大讲堂已成为助力寿光科学教研的“三宝”。借助“三宝”,寿光实现了科学教研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网”,重塑了一体化科学教研新格局,有力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科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不能把孩子们束缚在教室里、课本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寿光市通过整合并充分的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打造科学教育“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使他们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人。

  “老师,这边的迎春花开了!”“同学们,这才是迎春花,你们对比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这种花更大,花瓣有四瓣,迎春花有六片花瓣。”为了上好《看花认植物》这节课,寿光市凤华小学科学教师苏永成干脆把一年级的孩子们带到了学校附近的弥河公园进行现场教学。凤华小学在打造科学“第二课堂”方面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为了观察各种动物,学生们走进了寿光极地海洋世界;为了了解蔬菜的种植,学生们走进了寿光蔬菜博览园;为了弄清海盐的生产和用途,学生们走进了羊口镇制盐厂;为了探究煤炭的形成和开采,学生们走进了坊子炭矿博物馆;为了了解电的产生及用途,学生们走进了寿光供电公司……在“第二课堂”中,学生们的探究更真实,收获更饱满。学生不仅收获了科学知识,更了解了自然,了解了社会;不仅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更有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真正的完成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江苏省徐州市淮西小学在“双减”精神的指引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通过科学教育“+阅读”“+智创”“+协同”的“三加”范式,赋能科学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阅万卷,读好有字之书。学校制定了一份书单、一个学习圈、一次分享、一位达人秀的“41”行动计划。为不同学龄段学生推荐科普图书单,每周开展“15分钟科普学习圈”,每月开展“科普分享60分”活动,每学期开展“科普达人秀”。学生参与率从最初的不足10%,增长到87%;阅读时间由每周不足1小时,到人均2.7小时;阅读本数由每学期0.3本增长至5.6本。

  学校“智创”科学社团,以“善智乐创”为理念,通过全校学生、家长、老师海选,开设了编程类、搭建类、自然类等16个社团。学生参与总人数达全校社团人数的63%。学生参与科学“小研究”“小实验”“小制作”竞赛的热情日益浓厚,完成调查研究报告累计310多份。

  每年12月,所有社团都会举行“校园吉尼斯挑战赛”,所有社员都积极投入到这项赛事中。每一年的各项科技赛事都会产生许多新的校园纪录,现在慢慢的变成了学校的特色项目,并由此衍生出了校园科技节吉尼斯文化。

  一是协同企业、高校。组织学生走进徐工集团等有名的公司,探访徐州所在科研院所,聆听科学家、大国工匠们讲座累计90多课时,学生参与率达86.4%。二是协同家庭社区,开展争做“家庭实验员”“楼栋管理员”“社区科普员”活动,围绕生活里的科学、我的社区、垃圾分类微建议等主题,鼓励学生服务社区,关注社会。社区“科学宣讲员”们以社区为自然小组,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时间进行科学宣讲。“楼栋管理员”提出社区微建议590多份,参与解决社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5余项。学生们运用所学,参与家庭、学校、社区的生产劳动,通过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他人,回报社会,这正是我校科学教育希望达成的目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那黄小学作为一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民族地区学校,一直全力探索如何推进科学教育发展,围绕“双减”以后怎么样才能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基于学校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围绕“那”字对学校的文化进行重新建构,确立了“生态田园,向阳花开”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开展“那”文化下推进新时代科学教育的发展探索。学校在校内建设了20多个实践基地并已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如:稻田基地、“校花”种植基地、悦耕生态园、中草药园、“发酵屋”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充分挖掘周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带领科学研究兴趣小组走进社区、走到村民中去,结合那黄乡土的土壤分析报告,向村民们开展科学种植的科普活动。同时,围绕学校文化,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系列行走课堂实践活动,如国防科技教育行走课堂活动、园博园系列主题行走课堂活动、石埠牛奶厂系列主题行走课堂活动、高峰森林公园观察植物及航天科技行走课堂等,许多成果已形成作品集。

  积极利用科普资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学校积极开展校园科技节、“广西科技馆科普活动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到五象汽车研学基地研学,激发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此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创造、动手、动脑的乐趣,并将科技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形成的严谨求实和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应用到日常学习中去。

  主动开展科学教育主题式研学。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增长科学见闻,学校组织全体学生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科学教育研学活动。一到六年级分别开展“走进大自然,感受生命之美”“探寻竹林密境 感受‘竹’够自然”“探百草之乡 扬中医文化”“科普教育特色森林”“探寻茶文化”“重走长征路”研学活动。这样分年级进行的研学活动,根据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使科学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建立科学教育成果展示平台。学校定期举办科学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既让学生受益,又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上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以便给予更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成果可当作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帮助教师反思和调整教育学生的方式与策略。

  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最重要的包含:通过定期测试和考试来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实验室操作、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小发明、小制作,并根据其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评价。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机制。在小组合作项目中,通过对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习成果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参与度和贡献度等内容的考量,进行小组合作评价。

  探索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达成形成性评价。通过知识评价、科学项目展示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在一个学期或一个项目中的总体表现。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常态化的科技小论文撰写机制,鼓励学生在参与科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撰写科技小论文,记录他们的发现和思考。学校每年定期组织科技小论文比赛,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并给予相应奖励和表彰。

  建立激励和反馈机制。一方面,学校对科学教育优秀教师进行奖励。例如,设立“优秀科学教师”荣誉称号,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如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另一方面,学校对科学教育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设立“科技之星”奖项,对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可以树立典范,激励更多学生热情参加科学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