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老照片:80多年前的杭州真是太美了!可惜有些东西已经消失了

发布时间: 2024-02-16 20:42:46 |   作者: 新闻资讯

  杭州,钟灵毓秀、历史悠远长久。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杭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杭州又是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它的美与生俱来、无处不在。

  一座城市,因有历史而厚重。下面遴选33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珍贵老照片(黑白照片后期上色),共同感受90多年前杭州独特之美!这些历史照片,很值得你收藏。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6年,摄影师站在宝石山上俯瞰西湖美景。近处,房屋鳞次栉比,中式和西式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小岛犹如一块绿宝石,镶嵌在湖面上;远处,薄雾中的青山连绵不绝。

  杭州,因西湖而闻名。西湖三面环山,景色迤逦。湖、水、山、岛、亭台楼榭,交相辉映。去杭州玩,西湖是必去的景点之一。如今,杭州西湖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39年的杭州六和塔。该塔位于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雄伟壮观。历史上,六和塔先后历经数次毁建。距离六和塔不远,就是钱塘江大桥。

  六和塔,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起初的目的是为了江潮。塔高60米,底座呈八边形,塔身共有十三层。六和塔是杭州的地标性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在夏季,几名游客乘坐小船,泛舟西湖。小船上搭有遮阳棚,船工坐在船尾,用力划桨。小船推开波浪,轻快地驶向了湖心。

  你看这西湖,烟波浩渺,湖水清澈。两岸生长着翠竹和绿树。坐在船头的是一名外国人,他也被西湖美景震撼到了。这张照片拍摄于1926年,摄影师乘坐在后面的小船上。

  这座高大的三门牌楼,位于“涌金门”外。涌金门是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这座牌楼重楼歇山式建筑,临水而建,东侧有水门。涌金门城墙高12米。照片拍摄于1939年。

  涌金门,始建于五代天福元年。在过去,涌金门附近是杭州最繁华的地段。到了民国二年,修建南山路和湖滨路时,涌金门城墙和牌楼都被拆除。如今,只有一座石碑立于涌金门旧址处,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浩瀚的钱塘江水,一眼望不到尽头。这个小镇叫桐庐,位于钱塘江的中游。你看,小镇上的房屋一座挨着一座;远处还能看到大山;江边码头上,停泊着大大小小很多船只。照片拍摄于1930年。

  桐庐历史悠远长久,据考证,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如今,桐庐是杭州市的一个下辖县。桐庐风光秀丽,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桐庐也是《富春山居图》的最美实景地。

  这是1939年的杭州街头景象。这里是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街道上人来人往。有拉黄包车的,有骑自行车的,还有挑着担子的,街心设有一座警亭。

  街道两旁,是两层的中式建筑,古色古香。一楼是商铺,正在开门营业。门口的广告牌子琳琅满目。通过这张街角照片,我们显而易见,当时的杭州是何等的繁华和热闹。

  1926年,浙江宝石山上,保俶塔修长的身影格外引人瞩目。保俶塔,又名保叔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保叔,是北宋时期的一名僧人,他募捐10年,重修了宝塔,后人将塔改称为保俶塔。

  站在远处观看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古塔犹如一细长的铅笔直插云霄。宝塔倒映在湖水中,别有一番意境,是西湖标志性建筑。照片拍摄于1939年

  保俶塔,原来塔有九级,后来改成了七级,后世又经历六次重修。现在人们看到的保俶塔,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照古塔原样重建的。

  1926年,渔民正在江面上打鱼。船工们分工合作,他们有的撑船,有的收网;船上的几个小孩也没闲着,帮着大人干活。

  杭州地区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当地渔民捕捞的水产,除了自己食用,剩余的还会拿到集市上去卖,也额外增加了收入。

  这是杭州的灵隐寺,照片拍摄于1939年。山门上方悬挂着“灵隐古刹”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座重楼歇山式建筑,高大雄伟,雕梁画栋。寺庙门口人来人往,还能看到有小贩在卖小吃的,十分热闹。

  杭州灵隐寺,也叫云林寺,始建于南朝时期,规模宏大。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赐名赐云林禅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灵隐寺旁的冷泉亭,可以可以称为美丽动人的一座亭子。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高度评价冷泉亭。比如白居易、苏东坡、宋高宗赵构等。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

  冷泉亭上有一副对联很有趣: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字里行间,是不是都透着一种禅意。

  1926年的西湖美景。湖水清澈,湖面水平如镜。岸边矗立着几座古典建筑,黛瓦粉墙,倒映在水中,煞是好看。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实景,哪个是虚幻的光影。

  西湖的美,很多时候难以用文字来形容。100个人心中,有100种西湖。它的美与生俱来,让人着迷。

  这张照片,拍摄于三潭印月岛附近。清澈的湖水中,睡莲平铺在水面上,湖中有一座四角古亭,一座九曲廊桥连接亭子与岸边。照片拍摄于1926年。

  在亭子的前面,水中赫然矗立着一座四五米高的太湖石。石头上长满了绿植和苔藓,好似一座清秀的山峰,此情此景与湖水和亭子相得益彰。

  1926年,两名轿夫抬着一顶轿子,从大路上走过。放在两人肩膀上的竹竿很长,走起路来比较省力。两名轿夫虽然很辛苦,但依靠着门生意也能养家糊口了。

  这种轿子与北方的轿子不同,它更简洁,有点像藤椅,上面还装有遮阳棚。一名中年男子坐在轿子里,轿子后面还有能放小件行李的小竹筐。

  1939年,位于杭州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墓冢圆形,上面建有古朴的“慕才亭”。亭上有十二幅楹联,缠绵悱恻、动人心扉。都在诉说着墓主人苏小小的凄美故事。

  苏小小,是南齐著名的歌伎。当年,苏小小在在西湖畔偶遇穷书生鲍仁。鲍仁去京城求取功名,苏小小慷慨赠金相助。鲍仁走后的第二年春,苏小小因病去世,临终遗愿葬于西泠桥畔。鲍仁考取功名后,赶紧回来接苏小小,却见到了苏小小的墓。他悲痛欲绝,在墓上建亭取名慕才亭。

  这就是杭州西湖著名的“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照片中,寒冬刚刚过去,湖水解冻,柳梢冒新芽。长堤卧波,柳树如烟,可见春天已至。

  苏堤,全长有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在疏浚西湖时,将挖出的湖底淤泥堆积起来,形成了今天的苏堤。

  1939年,一名男子在西湖边挑水。当时的西湖水很清澈,附近的居民平时用水,都会挑着水桶到湖边取水。湖水中,矗立有一些木桩,应该是泊船时拴绳子用的。

  站在西泠桥上,既能够正常的看到里湖,又能看到外湖。而且,西泠桥是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有关于苏小小的动人传说,人文气息浓郁。

  这是杭州的岳王庙,位于西湖西北角。在历史上,岳王庙经过数次重建。建筑高大雄伟,门厅上放悬挂“岳王庙”牌匾。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是为了纪念岳飞而建。当时的布局大致上可以分为墓区和庙区两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照片中这两座圆形的墓葬,左边是岳云墓,墓碑上刻着宋继忠侯岳云墓;右边是岳飞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墓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墓葬四周苍松翠柏环绕。墓道两侧,分别立有文官俑一对、武将俑两对,以及几种动物的石像生。照片拍摄于1939年。

  1939年,杭州城内的内河景象。河道不是很宽,但是四通八达。水面上船只来往穿梭,窄窄的河道两边,是具有江南风格的民居。黛瓦粉墙倒映在水中,很有意境。

  杭州三十年代的一个住宅区。主干道两侧,房屋规划井井有条。几名妇女从马路上走过。

  这是杭州凤凰山的龙井茶产地,著名的龙井茶便出于此。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著名绿茶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因产地不同,又分为不一样的龙井茶,西湖龙井最为有名。照片拍摄于1939年。

  这附近应该有一座茶园,沿着台阶走上去,半山腰上还有一座牌坊。近处这些建筑是卖茶的商号,墙上写着广告语。

  1927年,一名男子正站在河边,用三根木棍支起一个架子,下面吊着一个竹筛。他正把一些浸泡好的麻在水里清洗。

  有句古话叫“好麻布怕沤”。说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制麻工艺。沤麻就是将麻杆放进水里浸泡,压上大石头,差不多得十天半月,直到麻杆剥离。然后拿到河里清理洗涤干净,晾晒干后就可拿来编织绳子等物品了。

  1926年,距西湖十几里的五云山上,有一条长满竹子的林荫小道。路旁的竹子遮天蔽日,十分茂盛。

  竹林间的道路,蜿蜒曲折,路上铺着石板,和现在的一些景区很像。炎热的夏季,到这里走一趟,肯定神清气爽,暑热全无。

  1930年,钱塘江边的一座小码头。码头上是一座小镇,还能看到高大的城楼。

  码头边上,停着几艘小船。江堤上修建有石梯,下船的人沿着石梯就能走到岸上。

  杭州灵隐一带有飞来峰,怪石嶙峋,风光旖旎。在飞来峰的下面,有一个山洞。在山洞里,有很多栩栩如生的石窟佛造像。

  石壁上这个山洞,外形很不规则。一名男子,胳膊上挎着篮子,正从石窟里走出来。想必他到这里,也是祈福来的。

  摄影师站在月轮山上远眺钱塘江。钱塘江水一眼望不到边。在江面上,有一座钢铁大桥,那就是钱塘江大桥。

  这座大桥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的,大桥横跨钱塘江,创造了当时中国建桥之最。然而,由于日寇的入侵,中国军队炸毁了钱塘江大桥。照片右侧,能看到被炸塌的大桥。照片拍摄于1939年。

  1939年,位于孤山南麓的文澜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目的是为了珍藏《四库全书》而建,它也成为全国七大书阁之一。

  文澜阁,有三进院子。文澜阁具有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群风格,同时,它还有皇家建筑均衡对称、庄重严谨的特点,规格极高。

  牌楼下是一个小码头,一名男子坐在小船上,悠闲地欣赏着风景。他应该是一名摆渡的船工,正在等待乘客登船。

  西湖中那条窄窄的堤坝叫白堤。它将西湖一分为二,分别是外湖和里湖。白堤上,种植有很多杨柳。春天是观赏白堤的最佳季节。照片拍摄于1939年。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任杭州刺史时,在诗中写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短短十几个字,就将白堤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座寺庙,位于西湖山后面。山门前有一座小桥,几扇门上绘制着宋代的人物画像。由于年代久远,具体名字不得而知。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