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连翘

连翘

产品展示

【聚焦乡村振兴•新农人故事】 龙田卫星村:父子合唱“连翘经” 铺出全村“药财路”

发布时间: 2024-05-25 08:34:04 |   作者: 连翘

  城口,处于秦岭以南、大巴山腹地、长江以北南北分界线,亚热带山地气候明显,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多变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孕育了种类丰富的动植物,其中就包含天麻、太白贝母等名贵中药材500多种。连翘,就是这里面较为常见的品种。

  孟夏时节,万物葱郁。走进龙田乡卫星村,漫山遍野的连翘正在蓬勃生长,徐秀刚、徐万海父子站在老屋院坝边,眺望绿意盎然的连翘,过往的记忆,便如同电影片段般一帧一帧在脑海中浮现。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进大巴山深处的城口,时年25岁的徐秀刚就拾起了父辈传下的“老手艺”,开始走上中药材种植之路。

  “从小我就跟中药材打交道,改革开放后我脑海中就萌发了种植中药材的想法。”光说不干假把式,有了想法,徐秀刚就开始行动。他将自家的土地平整出来,并在房屋周围的大山中开出了数十亩林地,随后专程到县里药材公司买回了玄胡、独活、黄连、党参、云木香等多个品种的中药材种子,一家人忙活了大半个月,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了地。从此,开始了他和中药材半生的“羁绊”。

  从小接受父亲的教导,徐秀刚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计划。他按照“长短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产业布局,依据“二十四节气”下种、采收,玄胡、独活等当年就可就收获,云木香三年长成,黄连五年收获,这让他的产业形成了长效机制。

  时间过了5年,徐秀刚种下的黄连第一次收进了家门,其他药材也获得了收益,虽然收入只能让一家人衣食无忧,但相较于种植传统农作物翻了好几番。

  这一干就是20多年,转眼到了2005年。长期向徐秀刚收购药材的一位老中医给他提了一个建议——种连翘。县里的宸曦堂药业公司也找上了他,计划跟他合作建一个连翘种植基地。于是,徐秀刚信心满满地种下了13000株连翘。

  但问题很快出现,徐秀刚发现许多连翘只开花不结果,还有许多收获的连翘送去化验基本没药性。这让他慌了手脚,却找不出问题所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所幸,县农委为他联系到了市中药研究院的彭教授,经过彭教授实地检测察看,发现徐秀刚的连翘基地里有高达7个不同的连翘品种,好几种都没药性或不结果,如果任由这些连翘互相传粉,整个基地都会被毁,于是彭教授给他说了一个字——挖!

  虽然满心不舍,但徐秀刚只能忍着心痛将无用的连翘挖掉,这一挖就挖掉了30%。数千株连翘被连根拔起,老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经过挑选、挖除,基地里只剩下了麻连翘、白连翘两个挂果率高、药性佳的品种。从此,徐秀刚的药材基地走上了正轨。

  在自己种的同时,他还开始收购村里村民种植的药材,帮他们找到销路,增加收入。

  “这几十年确实不容易。”从1982年到如今,徐秀刚种植中药材已整整40年,40年间,他经历了药材歉收、病虫害、人工搬运、收购到假药材……挫折布满来时路,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如今,他已年过花甲,但仍守着自己的产业地,念着自己的“连翘经”。

  徐秀刚有意培养徐万海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从孩子几岁起就带着他漫山遍野地跑,教他辨认中药材,告诉他何时下什么种,何时采收。

  但是,作为新一代青年的徐万海刚开始并不愿意一辈子跟大山打交道,他向往外面的世界,初中毕业后,他就想着跟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出门打工。

  “原来以为出去前途肯定一片大好,出去了才知道生活的艰难。”徐万海说道,在外出的几年间,他走南闯北,去了不少地方,但文化有限又没多少技术,四处漂泊也没挣到什么钱。到了20岁那年,他选择回到家乡,跟父亲学种药材。

  对于孩子的回归,徐秀刚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正好县里准备大兴中药材产业,呼吁群众抱团发展种植中药材。于是,父子两一合计,在村里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取名为“城口县徐林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

  徐秀刚成了合作社的负责人,开始吸纳村民入社发展种植。村里开始兴起了一股“药材风”。

  但是不久,父子两产生了矛盾。由于固有观念,徐秀刚一直喜欢“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而在外拼搏学到了新理念的徐万海则觉得要发展更多人一起壮大规模才有出路。再加上父子二人对于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的种种矛盾,一度让合作社陷入无法推进的境地。

  矛盾的根源都是想要产业发展好。在深入交流后,徐万海说服了父亲,他开始探索不一样的药材发展模式。

  首先是吸纳村民入股,他敞开了合作社的“大门”,只要村里想要种植中药材的村民都能入社。由此,合作社成员逐渐增多。

  然后,在管理方面,它采用企业用工管理模式,给参加务工的村民发劳务费,让他们在药材收益的基础上还能有务工收入。

  其次,他积极拓展产业链,改变单一种植的模式,拓展延伸形成了产销一体的产业新模式,让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慢慢的,徐万海的“改革”出了成效,也得到了徐秀刚的认可。于是在2016年,徐秀刚主动“让贤”,让儿子成为了合作社的负责人。从此,徐万海成了村里的“领头羊”,带着村民继续朝着“药财路”前进。

  “刚开始,其实我们是不太相信的。”王达贵是土生土长的卫星村人,前半辈子一直在跟土地打交道,种着传统的苞谷、洋芋、红苕“三大坨”。在徐万海上门向他宣传将土地拿出入股合作社种连翘时,他第一反应就是“疯了”,土地拿来种了药材,庄稼怎么办?牲畜吃什么?所以他想都没想就一口拒绝。

  碰了个“硬钉子”,徐万海没放弃,仍旧三天两头往王达贵家跑,跟他讲解种药的好处和市场行情报价等。在徐万海不厌其烦的宣传下,王达贵转变了观念,主动申请加入专业合作社,种起了药材。

  如今,王达贵家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连翘,还热情参加徐万海组织的基地务工,每年的收入比种庄稼多了好几倍。

  不只是王达贵,截至目前,卫星村已有132人加入专业合作社,全村人都拧成了一股绳。

  “看到老徐父子两靠着中药材发了家,我也想走一走这条路。”桂明昌说道,在专业合作社成立不久,他就递交了入社申请书,很快就得到回复成功入了社。但自己虽然有想法,但以前基本没有种过中药材,两眼一抹黑。

  徐万海向他伸出了援手,亲自到他家的产业地指导他如何整地,如何下种,并建议他种植连翘,还将父亲亲自传授他“不长马桑树不种连翘”的秘诀告诉了桂明昌。

  “连翘我们种了几十年,有经验,再加上这药材好管理,算是‘懒活路’,市场行情也不错。”于是,桂明昌选择了种植连翘,现在,除了合作社的产业,他自己也发展了数十亩的连翘,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卫星村的连翘长满了田间地块、山坡林地,达到了1500多亩。同时,云木香、独活等产业也蒸蒸日上,全村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超过了3200亩,药材产量也从2吨扩展到了8吨,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中药材,真正成了卫星村富农增收的“拳头”产业。

  “现在我们取得了成效,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徐万海说道,现在他正在思考将现有资源价值最大化,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子,实现中药材“立足卫星,走出卫星”的目标。

  目前,合作社入股合作的林下淫羊藿产业已在高燕镇星光村试种,产业延伸向外地的路子迈出了第一步。同时,徐万海带着村民们在全村布局的“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升级版产业链也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