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提款
电话:13815858558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大道华藏村
为更好开展新闻和理论宣传工作,做强做大主流思想舆论,夯实建设幸福汉阴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汉阴新闻和理论宣传奖评选办法》《汉阴县2020年度新闻和理论宣传奖评选细则》文件精神,汉阴新闻和理论宣传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共收到132件作品参评佳作奖,31名个人参评最佳宣传工作者。为了确认和保证评选质量和范围,在通讯员个人申报的基础上,评委会加大了评审范围和筛选力度,从2020年度全县在市级以上主要媒体刊(播)发稿件3667篇(条)稿件中,实行优中选优,力争评选出最优最佳作品和个人。目前,汉阴新闻和理论宣传奖已完成初审初评、市级专家组复审复评、评委会最终审定三道程序,现将评选结果公示如下:
习在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既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时间坚持下去,又要善于做到“三个区分开来”;既要合乎民心民意,又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如何贯彻好这一要求,精准运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在监督执纪问责中既严查违纪违法问题,又保护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是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的重要检验。近几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容错纠错办法,在鼓励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和创新,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尺度难以把握、界限不易区分、运用不够充分等问题。作者觉得,要更好地运用容错纠错手段,真正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鼓劲,应正确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为公与为私的关系。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是《中国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的基本规范,正确把握公与私的关系也是判断能否容错纠错的重要标准。实施容错纠错,前提是党员干部或监察对象已经违反了纪律或法律方面的规定,但不能仅凭这一点简单的做出容错或处分的决定,而是要对错误事实做综合研判、认真辩析、客观认定,从根本上弄清所犯错误的动机、成因和结果。其中一个关键判断标准就是要看决定的做出和实施过程是出以公心还是源于私利,要看是为了党和国家集体利益及群众合法利益,还是为自己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若是因公用权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符合容错情形的应大胆予以容错,对以权谋私的违纪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坚持“零容忍”,坚决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如某村主任韦某在申报陕南避灾扶贫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时,为达到集中建房条件促成项目落地,经村委会研究后决定以村民罗某的名义申报移民搬迁周转房,周转房建成后安排本村贫困户王某入住。这一弄虚作假行为明显属于违纪行为,但鉴于韦某的出发点是为了促成安置点建设并解决本村贫困户住房困难,主观上没有谋取私利的故意,客观上也没有产生不良后果。经核查认定,纪委对韦某实施容错,免于纪律处分。又如,某村干部刘某利用职务之便虚报套取陕南避灾扶贫搬迁补助资金5万元,用于其个人建房,其行为就是典型的谋取私利。经纪委监委审查调查,刘某依纪依法受到严肃处理。
二是违纪与违法的关系。纪律和法律是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一定遵守的行为准则。纪与法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把握好违纪与违法界限的关系,是精准实施容错纠错的依据。建立和实施容错纠错机制,旨在为敢想的人“开绿灯”,为敢干的人“兜住底”,但绝不是支持鼓励党员干部违纪违法,为顶风违纪、以身试法者找借口、留后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纪律红线和法律底线,厘清违纪和违法的界限,综合分析党员干部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首先看是违纪行为,还是违法问题。对违纪行为,要根据违纪事实和情节轻重,按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精准处理。对轻微违纪行为,符合容错情形的大胆地容,对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明知故犯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坚决不容并从严查处。对违法问题,应当严格按照《监察法》和有关法律和法规调查处理,决不能以容错纠错为幌子搞网开一面,特别是对涉嫌职务犯罪行为,不仅不能容错,还应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要通过对违纪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分析,客观做出判断,准确加以运用,该容的果断予以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避免容错纠错成为乱作为者的“保护伞”,成为违法犯罪者的“挡箭牌”。如,某村支部书记王某,主持召开会议决定以他人名义虚报退耕还林面积,套取补助资金0.8万元,全部用于解决村集体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村支部书记张某以同样手段套取补助资金3万元,以偿还村集体债务为名长期存于个人账户,后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很明显,王某的行为构成违纪,但没有谋取私利,可以容错纠错。张某的行为已构成职务犯罪,不仅不能容错,还应依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
三是有意和无意的关系。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也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这其中主要强调一个观点,无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要看所犯错误的主观出发点,即有意还是无意。这也是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党员干部一定要考虑的关键要素。实施容错纠错,不仅要区分公与私、纪与法的界限,更要弄清产生错误的主观动机,看失误偏差是故意而为还是无意过失,是目的不纯还是方法不当,是缺乏经验还是明知故犯。属于客观无意的纳入容错情形进行研判,符合容错情形的大胆容错,对主观故意“明知故犯”导致的错误坚决不能容错,并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在研判甄别中,既要考虑监督对象实施该行为的主观因素即是否主观故意,同时也应最大限度地考虑这一行为造成的客观后果,即有没有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如果是无意失误但导致非常严重或重大不良后果,也不能简单的用容错纠错处置。换言之,有意与无意是量纪用纪的一个关键参考因素,但不是唯一标准,实施容错纠错也应依规依纪依法进行。要通过合理区分界限、明确具体情形,既让被处分的同志服气,也让敢作敢为的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例如,某镇民政干部张某在负责敬老院房子改造维修过程中,因暂无经费来源,且事情紧急,未向领导请示,擅自使用了该敬老院集中供养人员临时救助资金。虽然这一行为构成挪用专项资金的违纪行为,但其出发点是未解决现实问题,属积极履职中的失误和偏差,既无主观故意,又无难以处理的后果,因此纪委经过核实研判对张某实施容错纠错。
四是容错与纠错的关系。“容错”与“纠错”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容错是手段,是为越来越好的保护大胆创新、担当干事的干部,有利于激励他们勇于创新、积极作为。容错的最终目的是纠错,重点在于促使党员干部在“犯错”后及时纠正偏差,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执纪中要科学运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既敢于容错,又善于纠错;既宽容失误,又不放纵错误;既保护干部,又警醒干部。决不能简单的一容了之,更不能以容错为名,一味强调客观原因,为干部护短、为错误开脱,使干部一错再错,这样做有悖于容错初衷。特别要用好纪检监察建议书、提醒书、整改通知书等多种方式,一方面督促犯错误的党员干部纠正失误、正确认识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另一方面督促有关部门完善管理制度,堵塞工作漏洞,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既容错又纠错,实际做到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引导党员干部轻装上阵、大胆创新。例如,某工业园区领导陈某应对分管领域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承担主要领导责任,鉴于其在发现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后,积极协调企业停产,协助该企业完成搬迁和排污达标,纪委对其予以容错,免予追究纪律责任,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同时也向园区管委会下发监察建议书,指出园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责令其举一反三,建立完善园区企业污染排查管控机制,通过“容纠”并举,达到了治标治本、促进发展的目的。
当然,判断一个干部所犯错误是不是满足容错纠错条件,不能一概而论,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以上“四个关系”往往在一个案例中均有体现,应当综合把握,正确判断,避免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教条执行。(作者系汉阴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习近日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提出了提高“七种能力”的明确要求。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将“七种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方向,着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
提高政治能力切忌空对空。政治标准是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在干部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首位。政治立场稳不稳,政治信仰牢不牢,政治辨别准不准,政治头脑明不明,都要在具体工作中练就,在处理问题中磨砺,在急难险重中摔打。政治能力不一定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具体工作中成长成熟、印证检验。
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莫要走过场。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写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干部要发表意见作决策,绝不能坐在屋子里突发奇想虚对虚,而要在工作实践中,反复听取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汇集来自工作一线的实践经验,辨别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取得的经验总结推广复制借鉴,把问题查明进而克服解决,这就是科学务实的认真态度。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杜绝拍脑袋。信息时代,干部不能仅凭书本上的东西和汇报总结材料上的信息掌握情况,更不能凭经验“拍脑袋”作决策,既要知“底数”,也要明“变数”,更要熟“路数”。干部怎么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畏浮云遮望眼”,就要到群众中“竖起耳朵”听,到急难险重一线撸起袖子干,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目标导向定举措,结果导向有成效。
提高改革攻坚能力争当实干家。改革攻坚一线需要踏实苦干的干部,干部也只有从这样的干事创业环境中提升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改革攻坚能力。广大党员干部不能置身改革攻坚事外坐而论道,只有挺身而出不畏艰难险阻,并运用科学精神和正确的方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创新思维运用在“涉水探险”改革的前沿阵地,改革攻坚才会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提高应急处变能力当需练胆识。干部要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就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施治、对症下药、掌控局面、化险为夷、化危为机。这一切都要求干部要有胆有识。胆识来自什么地方?来自长期探索实践、总结提高、经验积累,久而久之,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提高群众工作上的能力重在解民意。干部要对人民有真感情,心中有爱,脚下有土,才会走得出办公室,深入到群众中,把群众冷暖挂心头,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办,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各项惠民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感情有了,态度端了,行为到了,关键还要采取群众容易接受的方法,宣传、教育、带领群众,自觉自愿自我发展。
提高抓落实能力必须下硬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干部要以上率下,以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毅力,克难攻坚、敢于担当的魄力,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既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忘我境界。这种能力就是驰而不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落实能力。
把“七种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方向,就能激励广大干部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经风雨、见世面中修好成长必修课,答好新时卷。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人类发展和人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和今年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习主席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我们谈传承发展中医药,一是要传承、发展好中医,而更要传承发展好中药!药好、疗效才好!今天,我们来谈谈中药。
陕西,简称秦,陕南又称秦巴山区。陕西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性突出,秦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有种子植物3300余种。占全国种子植物种类12%。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省有药用植物2500多种,其中,陕南有药用植物2000余种,占全省76%。天麻、杜仲、苦杏仁、附子、元胡等中药在全国占重要位置。陕南著名的药材有:天麻、玄参、黄连、黄精、丹参、党参、附子、元胡、白芍、柴胡、玉竹、桔梗、大黄、九节菖蒲、扭子七、石菖蒲、生姜、独活、贯众、虎杖、白头翁、升麻、前胡、沙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射干、白芨、山茱萸、吴茱萸、银杏、五味子、连翘、金银花、鱼腥草、夏枯草、淫羊藿、华细辛、杜仲、黄柏、枳壳、厚朴、猪苓、茯苓、五倍子、姜蚕等。
陕西南北长878千米,从北向南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即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陕南秦巴山地。
2、陕南秦巴山地由秦岭和巴山两峡一川形成的高山、中山、丘陵、盆地地形地貌。西部是汉中盆地,东部是安康盆地,与湖北和四川接壤,汉阴镶嵌其中,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素有北方的“小江南”陕西的“后花园”之美称。
3、安康地处秦巴山区东段,背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北秦岭东梁最高海拔2956米,南端巴山最高2912米,河谷盆地,平均海拔370米。
4、汉阴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依巴山,呈“三山二川”之势,凤凰山横贯其中,汉江穿流而过,最高海拔2128米,最低290米,相对落差1838米。汉阴西与石泉,南与镇巴、相邻,东与汉滨相邻,北与宁陕、汉滨相邻。其气候、环境好,资源丰富。境内有中药材约800余种,相对有名的中药材250余种。
汉阴中药材的兴衰与陕南“漆、麻、耳、倍”共进退据《汉阴县志》、《康熙汉阴志》、《咸丰兴安府志》、《康熙石泉志》《县志》等记载,汉阴及周边县区常有中草药约400余种。如天麻、黄柏、何首乌、苍术、金银花、丹皮、板蓝根、贯众、黄精、桔梗、半夏、葛根、百合、升麻、柴胡、前胡、艾草、辛夷、枳壳、猪苓、茵陈、山茱萸、吴茱萸、白芍、大黄、瓜萎、玄参、白芨、丹参、鱼腥草、虎杖、厚朴、麦冬、天冬、苦参、细辛、荆芥、车前草(子)牛膝、附子、紫苏、蒲公英、紫花地丁、党参、黄连、五味子、薄荷、茯苓、元胡、五倍子、天南星、银杏、夏枯草、扭子七等,当年大量的中药材随陕南特产源源不断出长安或到武汉。
解放后,特别是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后,汉阴中医药发展迅速,县委、县政府很看重“中医药”发展,在七十、八十年代,县上成立了“中药产业办”,各区(乡)公社相继成立“多经办”,那时各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应用广泛,深受百姓欢迎。尤其是在田禾、药王、酒店、双河口、汉阳及堰坪等乡村种植中药最好!分别是:天麻、杜仲、黄柏、枣皮、大黄、党参、云木香、白术、黄芪(柏杨)、淫羊藿、金银花等,很多中药材品种得到省经贸委的表彰九十年代末及2000年后,由于国家政策变化,县药材公司、供销社、土产公司改制,中药材种植及收购则处于低迷
自“脱贫攻坚”以来,除原有中药材部分留存,目前十个镇66个村又兴起种植中药材,据调查统计,共有34个品种,种植培养面积约11961亩。
1、种植千亩以上的镇有:汉阳2682亩,观音河1802亩,平梁1686亩,双河口镇1497亩,蒲溪1161亩。
2、种植较多的药材有:吴茱萸1804亩,杜仲1693亩,丹参1412亩,金银花930亩,白芨891亩,天麻778亩(窝),重楼600亩,虎杖480亩,绞股蓝465亩,太子参315亩,牡丹315亩,枳壳270亩,瓜萎266亩,百合215亩,茵陈蒿209亩,连翘200亩,黄柏200亩,白芍180亩,乌药150亩,板蓝根95亩。
3、其它如:大黄80亩,猪苓57亩,苦参50亩,木瓜50亩,艾草50亩,玄参32亩,山药31亩,葛根15亩,佛手15亩,土茯苓11亩,生地10亩,栀子80亩,黄精7亩。如果管理服务到位,按目前市场估计,大约有2个亿以上的收入!
(一)什么是道地药材?指经过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药材,指产在特定的地域(如环境、气候)与其他地域所产的同种药材相比,其品质和疗效更好,质量稳定则称之。其特点:1、有地域性、2、有独特的栽培技术和炮制技术
如何知道“道地药材”?黄璐琦院士对其考证提出了“三代本草,百年历史”的标准。即该地药材生长或种植的药材记载可追溯到一百多年,而且在当地形成了一套种植和产地加工的方法。有点像“百年老店”或“祖孙三代”!故这一类药材才可以称之为“道地药材”!如:甘草、川黄连、川黄柏、川乌、岷当归、川贝、浙贝等。
古人很重视药材的产地,更重视药材采收的时间和加工技术,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功,卒无裨益”。
大医家李东垣《用药法象》中指出:“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
目前,人们及舆论认为中药“药不灵”的原因,就是与“育园引种,生长时间不够,使用农药和化肥,提前采收或加工炮制技术”等有很大关系。
大宗药材是指市场及临床用量较大的药材。也就是临床及大众常用的,市场需求较大的药材。包括原产地栽培或野生药材。强调的是“规模和数量”,只要药材质量符合“药典“标准,没有地域概念。如黄苓、党参、当归、元胡、杜仲、金银花等。
2、《中央、国院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43号)
陕西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的策略规划纲要》,组织相关专家,针对我省实际,着手研究并优选中药材,出台了《陕西省中医药发展的策略规划(2017-2030)》,指出了我省重点中药材品种:天麻、杜仲、绞股蓝、猪苓、黄精、淫羊藿、葛根、西洋参、元胡、附子、大黄、玄参、丹参、山茱萸、麝香、秦皮、秦九、柴胡、苍术、黄柏、苦参、黄连、远志、花椒、连翘、沙棘、酸枣仁、黄芪、甘草。
除上之外,省药监局“中药办”也统计年产5万公斤以上,市场流通大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药材品种:党参、甘遂、苦杏仁、天花粉、益仙草、茜草、九节菖蒲、白芍、麻黄、金银花、白芷、紫花地丁、全蝎、地黄、茵陈、当归、白芨、枳壳、五味子、半夏、何首乌。
2、杜仲约300余万亩,分别在陕南各市县,其中以汉中市略阳县较多,全县种植培养面积约3.6万公顷,存量1.29亿株,占全国杜仲产量的12.5%,是杜仲之乡。
9、黄柏、厚朴、吴茱萸、山茱萸、枳壳、银杏分别在安康、汉中、宝鸡、商洛等地较多。
(一)学习、研究中省市有关政策,制定出台当地“发展中药材”鼓励引导政策;
(二)结合当地中药材区位优势与国家对“中医药”发展规划定位紧密对接,逐步优化“药水游”发展规划,建立“安康中药材发展产业联盟”;
(三)成立 “发展中医药”产业相应机构及领导班子,建立基地,引进技术、人才和相关企业,培育现代药农,加强与医科院校及药企合作等;
(四)推荐汉阴优势中药材品种。根据秦巴山区及汉阴地理区位特点,结合《汉阴县志》《咸丰兴安府志》等记载和汉阴种植中药材的历史,依据陕西省中医药战略规划和我省重点药材的品种,我县可以发展以下中药材:
杜仲、黄柏、金银花(山银花)、吴茱萸、五味子(南五味子)、枳壳、乌药、白芍、何首乌、板蓝根、柴胡(南柴胡)、大黄、天麻、白芨、虎杖。
厚朴、丹皮、大青叶、艾叶、紫苏叶、夏枯草、菊花、辛夷、木瓜、瓜蒌、栀子、山茱萸、车前子、白果、决明子、苦杏仁、莲子、酸枣仁、鱼腥草、细辛、金钱草、绞股蓝、蒲公英、藿香、紫花地丁、天冬、太子参、牛膝、丹参、云参、麦冬、草乌、桔梗、苦参、党参、葛根、干姜、山药、白术、半夏、百合、贯众、黄连、黄精、猪苓、茯苓。
(五)县、镇、村三级卫生网络的健全,人们对中医药的喜爱和养生保健的兴起,健康中国行动的落实等都对促进中医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发展中医药及中药材产业正逢其时。
汉阴县深入学习贯彻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探索实施“一体推动、四融合、三结合”的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一体推动”。汉阴县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专题研究制定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方案,统筹县委和县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强化整体推动,下好全县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盘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任务,聚焦“关注人、关注实践、关注问题、关注意义”四个重点,深化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内涵,以机制保障、示范引领、体系构建、活动推动、队伍建设为抓手,整体形成核心价值引领人、主题教育激励人、全学科融合浸润人、校园文化熏陶人、研学旅行实践锻炼人的育人格局。实施分片网格化、地毯式督查,县委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县教研室教研员定期到所联系片区学校进行督查指导,推动各项举措不断落地。
——着力提质增效,深化“四融合”。一是“培练评”融合。对全县各学校党支部书记、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分两级进行培训,全方面提升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认识。实施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和考核评价,建立完整局长、校长、教研组长三级推门听课机制,指导各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的教学研讨和展示观摩。二是思政与党建融合。推行中小学校长和支部书记任职一肩挑,推动中小学书记理直气壮抓思政教育。全县组建6个宣讲团,遴选11名政治素质强、政策理论水平高的专家和一线教师,深入各类学校宣讲,开展交流研讨,突出思政课建设时代性和针对性。三是思政与德育融合。细化“三段三层三类”,创新推广“德育作业”。将中小学各年级分成三个教育段,低段侧重家庭美德教育,中段侧重个人品德养成,高段侧重社会公德培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分知识类、作品类、实践类展开。该项做法先后被陕西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推广,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案例。四是思政与学科融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注重中小学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开设,扩大音体美教师招聘招录比例,保证全学科育人师资力量。开设特色地方课程,自2016年起实施国学进课堂,创建全国“书法之乡”,推动国学经典教育一体化。各学校自主创建社团兴趣小组800余个,包括汉调二黄、皮影戏等非遗项目多个主题,促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注重春风化雨,推动“三结合”。一是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加强仪式教育,充分的利用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清明祭扫、入学仪式、毕业典礼、入队(团)等育人情境,精心引导学生拔节育穗。广泛开展“道德讲堂”,通过唱歌曲、学模范、看短片、诵经典、谈感悟、讲故事、表决心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强化“习惯立德”养成教育,从上课、作业、就餐、就寝等方面抓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习惯。二是与研学实践相结合。将思政课教学搬到田间地头、国防教育基地,依托独特的汉水文化、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开展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体验课,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着力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推动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的有效路径,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精心规划,助推各校办学理念、校训、校园雕塑、文化墙、班级文化等彰显鲜明育人特色,时时处处融化于感情,育人于无声。
汉阴县地处秦巴山区,人口31.3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常年外出人口6.3万。去年以来,汉阴县以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为契机,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积极探索实践,强化督查指导,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县域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汉阴县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充分挖掘农民群众身边的“能人”力量,建立起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一是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充分的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推行有帮扶能力的农村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听取收集群众权益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示范带动广大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二是建立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充分的发挥人大代表依法监督职能,在各村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公开人大代表信息,推行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通过开展周三接待选民日活动和季度召开选民座谈会,收集听取选民意见建议,分类交办反馈,促进人大代表依法监督,增强人大代表公信力,推动人大代表争做乡村法治“引导员”。
三是建立中心户长联系村民制度。由村“两委”推选中心户长,建立中心户长联系广大村民制度,协助镇村做好信息收集、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治安联防、重点人群帮教等工作,增强社会亲和力,推动中心户长争做自治“排头兵”。目前,全县共有2123名农村党员联系服务6000余名群众,帮助解决各类难题1.2万件;629名各级驻村人大代表收集选民意见1800余条,并一一回应解决;2354名中心户长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万余起。
汉阴坚持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原则和以德治为特色,积极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从传统单一管理向多元合作治理转变。
一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围绕农村里的生活、邻里家庭、社会治安、公共道德等方面,由村(社区)党支部牵头,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推行“群众说事、干部说政策、有事商量好”工作机制,着力培育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治理能力,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二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健全“诚孝俭勤和”和新民风建设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以“沈氏家训”为标杆,加大优秀家风家训征集推广力度,以家风带村风淳民风。2015年以来,共评选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1825名,“最美家庭”1967户。全县80%的行政村修订完善了乡规民约,征集优选家规家训200余条,其中沈氏家训被中央纪委在全国推广。
三是优化乡村法治环境。坚持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着力点和突破点,建立健全“三官一律”进村和“一村一名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开展法治宣传进农户活动,不断强化群众法律和法规知识普及,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处理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村民行动自觉。深入开展矛盾调解工作,依托镇司法所,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紧密结合县情实际,汉阴县系统集成县、镇和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各方协同、高效推动的运行保障机制,全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
一是建立“五联”包联工作机制。借鉴延用脱贫攻坚包联工作机制,建立县级领导联镇、部门联村、县镇干部联户、强村联弱村、驻地村联新建社区制度,印发《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村建设标准》,明确县级领导包抓10个镇和30个乡村治理示范村,各单位部门包抓111个乡村治理重点村,县镇两级干部包联“三线人员”和重点人群,推动各部门各镇人力和资源下沉。同时,以镇为单位,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较好村联系边远村和经济薄弱村、驻地村联系新建社区帮联机制,推行支部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盟“三联”促发展模式,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二是建立“三管”规范运行机制。规范建立健全村级资金监管和权力监督制度,推动村财镇审管资金、监委监督管权力、综合执法管行为,形成群众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上级部门监督和会计核算监督、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动监督体系。
三是创新现代乡村治理手段。高标准建设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开发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治维稳、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321”乡村治理信息系统、“321”民情在线公众号和手机APP,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形成了民意表达、民情搜集、解决落实和信息快速反馈的良性循环,有效地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针对农村“熟人社会”特性,汉阴县充分的发挥村(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领导核心和组织保障功能,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将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各类组织和乡贤能人,构建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大格局。
一是健全村级组织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群众性社会组织,着力构建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监委会为监督主体、经济组织为发展支撑、社会组织为有益补充的“六位一体”基层治理新格局,累计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8家,互助资金协会116个,志愿者服务队180余支,红白理事会141个,其他类社会组织100余个。
二是健全带头人培优机制。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健全村级党组织书记“选拔、培养、教育、管理、考核”全链条工作机制,全方面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和主任“一肩挑”。认真执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村“两委”换届候选人县级联审机制,坚决把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涉等问题的人清理出村干部队伍。狠抓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健全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慢慢地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是凝聚组织合力。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全县141个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担任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负责人,村委会主任担任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其他支委成员分别担任其他组织的负责人。加大各类组织负责人教育培训力度,突出各项政策知识、法律和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重点,全方位提高各级组织的推进落实、处理问题、应对市场风险等能力。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集中制、“四议两公开”等各项党内制度,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
汉阴县积极地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有效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凝聚了民心民力。具体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做突破。
一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必须首先转变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汉阴县乡村治理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完成了从“管理”到“治理”理念的转变,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议事权、决策权、监督权,从而老百姓由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一定要解决乡村治理力量不足的问题。乡村治理力量不足的问题,之所以越来越突出,首先是村庄合并后村民数量增加而干部数量相对减少;其次是由于实行新农合、养老保险等民生政策,特别是实行精准扶贫以来,村干部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汉阴县乡村治理模式着眼农村内部的优质资源,为农村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以及农村各种能人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一定要重视乡村传统的治理资源。当前乡村的治理正在从单向度治理向多维度治理转变,村庄中的乡土性元素就显得很重要,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使得村庄治理更为简约。汉阴县乡村治理模式发扬了乡规民约等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思想教化作用,发挥了乡贤,尤其是“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医生、老战士)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能够很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有效解决乡村社会多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四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一定要坚持系统集成。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集成力量,内外联动,协同高效,合力解决好整体持续发力问题。汉阴县通过健全各类组织体系、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了县、镇、村各级干部、经济和社会组织、广大群众等力量,保证了乡村治理模式有力、有序、有效运行,实现了组织有效、资源资金有效、产业有效、整体持续有效,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必须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现代乡村的基本治理方式,但自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现代法治社会与我国农村的熟人社会,具有不一样的内在逻辑,法治社会一切都是法律说了算,熟人社会中打官司则会结下世仇。汉阴县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在坚持自治、法治的基础上,推行“两说一商”,通过道德讲堂、红黑榜、乡贤调解等多种形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确保实现乡村社会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