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白芨

白芨

产品展示

绿染白芨滩(逐梦·情系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 2024-04-19 15:44:51 |   作者: 白芨

  这是初秋的宁夏,天空碧蓝如洗,阳光炽烈酣畅。沿着一条坑洼不平接近原生状态的砂石道路,车子一路颠簸,在一道沙梁的背脊处停下。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景色尽在俯瞰中,一列列舒缓起伏的沙丘,错落叠加,一直延展到天地相交的远方。

  屏住呼吸的感觉,并不是因为初次见到沙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在内蒙古阿拉善,我都目睹过黄沙漫漫,浩荡无垠,已经见怪不怪。此刻的类似撞击感的新鲜体验,正因受到一种全然陌生的东西的触动。如果说此前见到的沙漠风景都是荒凉孤寂,是大自然荒蛮力量的体现,那么眼前的画面,却分明让你会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关联。

  这里是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宁夏灵武市以东,位于毛乌素沙地的边缘。我所在的地方是保护区中的一个管理站。此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经过治理的沙漠景观。

  身旁是一棵十分茂盛的灌木,有四五米高,枝条发散,冠幅伸展,繁密的羽状树叶间,绽放着俏丽的粉紫色花朵,颇像豌豆花。我得知它的名字叫作花棒,既耐干旱,又能适应严寒与酷热,且萌蘖力强,即便被牲畜啃得光秃秃的,也能迅速萌发出新芽,被称作“沙漠姑娘”,是名副其实的护沙巾帼。

  旁边不远处,分布着几簇叫作柠条的植物,叶片同样窄细,是为减少水分蒸发而进化出的形态,印证了适者生存的生物学原理。它只有一米多高,但根系极为发达,扎得很深,并向四周伸展蔓延,生命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抗风固沙能力很强。它同样有个亲切的名字,“沙漠汉子”。为事物命名是一种灌注了感情的行为,从这些称呼中,能够想象人们对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固沙“功臣”的喜爱。

  身边几十平方米的范围内,还有别的几种植物:沙棘、沙柳、银沙槐、骆驼刺……我向同行者打听,并通过手机上的植物识别软件,努力辨识并记下它们的名字。蹲下身去,看到它们根部周边的细沙表面,已经凝固成一层结皮。更远处,在一片舒缓起伏的沙坡上,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草方格,毛茸茸的,就像一张大网,牢牢地罩住了地面。讲解员介绍,每个草方格中,交错种植了柠条、沙柳、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

  我转身,目光缓慢地掠过视野所及的范围。就在大约两公里外,有一片沙丘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正是典型的沙漠样貌,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为一种单调荒凉的灰白色,寸草不生,与周边被条状或块状的绿色点缀的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讲解员的介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是特意存下来的,是为了展现未经治理的沙漠的本来模样。这种反差,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变化的明显。

  同行的一位年轻女子的讲述,则提供了更多具体生动的细节。她说自己小时候就住在这一带,每天早上起床,鼻孔、耳朵里都灌满了面粉一样细细的沙子。与小伙伴玩耍,一阵风裹着流沙吹来,彼此都看不见对方人影。那时候的沙丘也不像眼前这般固定,而是流动不居,随时被强劲的风推拉撕扯。几天不见,同一处地方就变成了另外的模样。

  风沙肆虐,曾经是白芨滩的寻常状态。白芨滩是一处广袤荒滩,生长着两种耐旱植物,一种叫白刺,另一种叫芨芨草,它们正是“白芨滩”地名的由来。白芨滩紧邻的毛乌素沙地,是距宁夏首府银川最近的沙漠,离黄河最近之处也只有五公里。长期以来,毛乌素沙地不断侵蚀进逼,灾害性天气频仍,严重危害群众生活。有一段民谣,便是当年情形的生动写照:“十天一场沙,三天一场风,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党和政府格外的重视沙漠治理工作。1953年,中国科学院在白芨滩成立了治沙试验站,即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前身白芨滩防沙林场,拉开了宁夏东部沙漠治理的序幕。

  万事开头难。治理茫茫沙漠,更是难上加难。白芨滩年均降水量不足两百毫米,天气极度干燥,给绿化带来了极大困难。流沙松软,随风赋形,变幻不已,人在流沙上站都站不稳,要固定它们谈何容易?

  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人们总结出了有效的方法:先用草方格固定流沙,再以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育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这四项措施作为补充。在植物的种类上,也要注重灌草结合、合理搭配树种:在沙丘丘顶撒播草籽,在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植耐旱灌木,比如柠条、花棒、沙拐枣等。

  这些措施写在纸面上并不费事,但落在沙漠上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努力。就拿治沙最基础的工作扎制草方格来说,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要将麦草整理码放好,踩压整型,几个人一起用铁锨把麦草牢牢轧进沙里,露出地面三分之一的高度,做成一米见方的麦草方格,再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用力踩实,使麦草牢牢地直立在沙地上,这样子就能够有效地阻止流沙被风吹走。看上去单调枯燥的动作,做到位并不是特别容易,需要力道,需要精确,还需要协调。

  “宁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数十年间,白芨滩流传着一句话。这句誓言般的口号背后,是一种强大而决绝的精神力量。正是在它的驱动下,这一方天地自然的面貌,才不断地产生着深刻笃实的变化。

  不妨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一幅动态画面:白茫茫一片沙漠中,星星点点的绿开始冒头,然后变成一簇簇、一排排,进而连缀拼接成一片广阔浓郁的绿色。就像在电影慢镜头里看到的一朵花的开放、一只雏鸟的破壳而出。但那是高速摄影机将几个小时的过程浓缩在一分钟里,而眼前大自然的变化,则是徐徐展开在大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中。

  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至今,整整七十年间,几代白芨滩人艰苦创业,共治沙造林六十八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六十公里、东西宽约四十公里的绿色屏障,不仅挡住了沙漠南移西扩,而且将沙漠推后了二十公里,保护了黄河以及银川河东的生态安全,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这些卓越的成就,无疑是对于白芨滩人辛勤劳作的犒赏。

  数字尽管翔实准确,总是不若具体场景来得生动直接。看过了今昔对比的沙丘景观,重新上车,继续前行大约十公里后,就来到沙漠边缘地带。

  眼前的绿意骤然变得葳蕤茂盛,道路两旁伫立着挺拔的松树和杨树,树龄应该在十年以上。后面则是乔木灌木混杂的区域,能清楚看到成片的果树,浓密翠绿的枝叶间,果实累累垂垂,有紫红色的李子、金黄色的苹果等等。林木下面的草坪上,几名女职工正在清理落叶。阳光透过树冠筛滤下跳跃的光影,落在她们的头上、肩上。

  讲解员介绍,正因有效治理了流沙,今天的保护区发展起四大支柱产业,种植林果、苗木和蔬菜,还建起了奶牛养殖场,走出了一条绿色的致富之路。

  走不多远,眼前是一段长城状的围墙,蜿蜒起伏,寓意众志成城的白芨滩人在大漠中筑起绿色长城的决心和毅力。拾级而上,站在最高处的城堞旁,就像刚才站在沙丘顶端一样,又一次获得了寥廓渺远的视野。不同的是弥望中皆是青翠的绿色,郁郁葱葱的各种防风固沙植物,从乔木到灌木再到草本,从高到低,层层叠叠,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立体植物群落。在这片绿色中间,躺卧着一个人工湖泊,波光潋滟,不时有鸟儿从水面上飞掠而过。

  忽然想到了一首在此地广为流传的歌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望着眼前的无边蓊郁,不由得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果不曾知晓历史,谁会相信歌谣所描绘的荒凉景象,曾经长久地属于这个地方?

  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白芨滩人的信念和力量,是他们久久为功的努力,改变了这片土地贫瘠荒凉的面貌。在肆虐了多少个世纪之后,不可一世的沙漠被降伏,止步于这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面前。

  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其间丰富的意味,只要看到眼前绿色染遍的白芨滩,一切便得到了生动形象的阐释——此刻的风景,那样自然而熨帖,一阵轻风拂过,花棒紫红色的花朵摇曳着,沙枣花轻淡的香气飘散弥漫……

  人民网银川9月24日电 (记者穆国虎)9月24日上午,记者从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本届博览会共形成合作成果403个,计划投资和贸易总额达1709.7亿元。 发布会现场。…

  人民网银川9月24日电(李甜甜)9月24日,“网聚崇军正能量 抒写时代新华章”首届退伍军人事务领域网络正能量人士圆桌派活动在银川举办。 活动现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