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提款
电话:13815858558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大道华藏村
在华夏大地的华北平原南端,太行山脉东麓,有一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城市 —— 邯郸市武安市。这座城市犹如一颗镶嵌在冀南大地的璀璨明珠,融合了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蓬勃的现代活力,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武安,这一个名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西汉初置县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始终屹立不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千年古县。它不仅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瑰宝。漫步在武安的大街小巷,你可以感觉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相互交融。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民俗,无不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区,又展现出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武安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它凭借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钢铁产业的强劲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武安并未满足于传统产业的辉煌,而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全力发展新兴起的产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结晶完美融合。武安拥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东太行的雄伟险峻、京娘湖的秀丽婉约、古武当山的神秘古朴,每一处景点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同时,这里的人文景观同样丰富多彩,磁山文化遗址见证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曙光,冶铁文化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创造力,戏曲文化则传承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深入探寻武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自然景观、经济发展、特色美食以及民俗风情,全方位领略它的独特魅力,感受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无尽活力与深厚底蕴。
武安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宛如一颗镶嵌在冀南大地的璀璨明珠。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13°45′至 114°22′、北纬 36°28′至 37°01′之间 ,区域总面积达 1806 平方公里。东与邯郸市复兴区、永年区相邻,以紫山为界;南和磁县、峰峰矿区接壤,以鼓山、天井寨山、南大垴为界;西倚涉县、山西左权县,以青阳山、万寿山、青崖寨为界;北连邢台沙河市,以摩天岭、梅龟寨、皇母山为界。
武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节点。它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区域,自古便为西通 “三晋”、东出太行的交通要冲,也是北联京津、南接中原的关键纽带 。与石家庄、太原、郑州三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 200 公里左右,距首都北京 450 公里、天津 330 公里,东靠邯郸、西达长治、南望安阳、北邻邢台,这样的区位优势为武安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资源流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武安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处于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接触部,属典型的山区县(市)。整体地形可大致划分为山区、低山丘陵区及盆地三大类型,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 29.7%,这里山峰峻峭,地势起伏较大,自然景观壮美,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低山丘陵区占 45%,地势相对较为平缓,为农业和一些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盆地占 25.3%,地势平坦开阔,是人口聚居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区域 。
境内山脉皆属太行山余脉,主要包含小摩天岭山脉、老爷山山脉、十八盘山脉、西南横行山脉及鼓山、紫金山山脉这五大分支。西北部的青崖寨为武安的最高峰,海拔高达 1898.7 米,它宛如一位巨人,俯瞰着这片大地,其壮丽的景色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挑战与观赏。
武安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但常伴有干旱多风的天气,仿佛是大自然在唤醒沉睡的大地,催促万物复苏;夏季,炎热多雨,降水充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此时的武安大地一片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秋季,天气晴和凉爽,天空格外湛蓝,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麦浪和累累的果实装点着这片土地;冬季,寒冷少雪,干冷的气候让整个城市仿佛进入了休眠期,银装素裹的景象别有一番韵味 。
年平均气温(1991 年 - 2020 年均值)为 14.5℃,极端最高温可达 43.8℃,极端最低温为 - 20.1℃ 。年平均降水量 545.5 毫米,年最大降雨量 1472.7 毫米 。年平均日照时数 2000.3 小时,充足的光照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年风向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盛行偏东风,带来海洋的湿润气息;冬季则盛行偏西风,较为干燥寒冷。年平均风速 2.4 米 / 秒,极端最大风速 32.3 米 / 秒 。这种天气特征情况不仅塑造了武安独特的自然风光,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安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库,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方面,武安堪称资源富集之地,是中国 58 个重点产煤县(市)和中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 。境内主要有煤、铁、大理石、铝矾土等 20 余种矿物。经过多年的勘探与开采,已探明矿产 10 余种。铁矿共探明储量 5.6 亿吨,其铁矿石储量丰富且品质优良,低磷低硫,宜于冶炼,为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原料;煤矿资源共探明 14.2 亿吨,煤炭储量大、热值高,在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石膏共探明 1.2 亿吨,此外,灰岩矿保有储量 4.84 亿吨 。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武安在工业领域尤其是钢铁、煤炭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水利资源同样不容忽视。武安地处河北省南部,地势西高东低,属海河流域子牙河系 。辖区内水系发达,有四级支流 5 条,分别是南洺河、北洺河、洺河、马会河、淤泥河;五级以上支流更是多达 19 条 。全域共有大小水库 30 座,其中中型水库 4 座,包括口上水库、车谷水库、四里岩水库、大洺远水库,总库容 10966 万立方米;小型水库 26 座,总库容 2907 万立方米,小(一)型 8 座(含马会水库),小(二)型 18 座 。此外,还有灌区三座,分别是口上灌区、车谷灌区、跃峰灌区;五个电站,即四里岩水电站、四里岩小水电站、口上水电站、车谷水电站、活水水电站;以及五个供水公司,为城镇和乡村居民和工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用水保障 。丰富的水利资源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还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植物资源方面,武安属华北植物区系 —— 半旱生森林丛草原植被区系,自然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灌草丛和草甸等 6 种植被型和 26 个群系 。这里生长着众多珍稀植物,其中缘毛太行花、野大豆、黄檗、紫椴和胡桃楸 5 种为国家 Ⅱ 级重点保护植物 。此外,还分布有领春木、青檀、北五味子、北重楼、穿山薯蓣及兰科植物等多种珍稀植物,武安还是世界上缘毛太行花的主要分布区 。丰富的植物资源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生态平衡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动物资源也十分可观。武安市境内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之多,哺乳动物有豹、狼、狐、鼢鼠、松鼠、刺猬等,它们在山林间穿梭,展现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鸟类有麻雀、喜鹊、鸽、燕、鹌鹑、雕、斑鸠、雉鸡等,它们的歌声和飞翔的姿态为天空增添了灵动之美;鱼类有鲤、鲇、鲫、鳅、鳝等,在清澈的河水中畅游;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爬行动物有蛇、蜥蜴等;节肢、环节、软体动物有虾、蟹、河蚌等 。其中国家 Ⅰ 级重点保护动物 3 种,国家 Ⅱ 级重点保护动物 21 种 。这些动物资源共同构成了武安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武安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约 7500 年前 。那时,武安的先民们已在南洺河北岸(今磁山村附近)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种名谷、养牲畜,如鸡、狗、猪等,还进行狩猎捕鱼活动,开启了武安早期人类文明的篇章。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让我们得以窥见远古时期武安先民的生活风貌。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武安地域历经了多次变迁。春秋时期,武安隶属晋国,处于中原文明的辐射范围以内,深受晋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到了战国时期,武安成为赵国的重要城邑 —— 武安邑。彼时,武安凭借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赵国的军事要地和经济重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著名的 “武安君” 封号,曾先后授予苏秦、白起和李牧三位豪杰。这一封号不仅彰显了武安在当时的主体地位,更寓意着 “凭借武力获取安定”,反映出武安在军事战略上的关键作用。公元前 270 年,秦攻韩,兵锋直逼武安,引发了著名的 “武安瓦震” 之典故。赵国大将赵奢在此打破秦兵不败的神话,取得了阏与之战的胜利,为武安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灭赵后,武安归入邯郸郡。秦朝设立武安县,治所在今市西南。这里既是武安君李牧和白起的封地,也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置魏郡,武安位列其中十八县之一,县城设在今固镇,并设有铁官,这标志着武安正式建县,开启了其作为县治的历史进程。
在朝代更迭的历史长河中,武安的行政归属和地域范围也经历了诸多变化。王莽新朝时,武安改名为 “桓安”,但随着新朝的覆灭,东汉初又恢复原名武安 。这一时期,武安在政治上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国时期,武安属冀州广平郡。此时,中国大地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武安虽地处北方,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战乱的影响。然而,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武安依然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着一定的发展活力。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东魏兴和二年(540 年),北罗义村建纵山寺;武定七年(549 年),丛井村建龙山寺;同时,鼓山响堂石刻、定晋岩禅果寺石刻等也相继问世,佛教开始传入武安。这些佛教遗迹不仅是当时宗教文化传播的见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隋开皇十年(590 年),武安分置出阳邑县,隶属武安郡。大业初,阳邑县又并入武安县,且县城迁至今日所在地。这一时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经济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武安也在隋朝的统一治理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唐朝时期,武安的行政归属经历了多次变更。唐武德元年(618 年),武安属紫州;永泰元年(765 年),改属慈州;天祐三年(906 年),改属惠州 。五代后唐时期,武安复属慈州。在这一时期,武安的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诗歌、绘画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宋代,武安归属于磁州。在宋朝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下,武安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人口逐渐增加。
元朝时期,元至元二年(1265 年),武安曾因居民不足千户而并入邯郸县,但不久后又得以恢复。然而,元末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武安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人口锐减,经济衰退。
明朝洪武元年(1368 年),武安县再次设立,属京师广平府磁州;次年,改属河南省彰德府磁州。洪武年间,大批移民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为武安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建设家园,恢复和新建了众多村庄,促进了武安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崇祯六年(1633 年),李自成等义军在武安击败左良玉,并在此设立老营,这一事件对武安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时期,武安依旧属河南省彰德府。在清朝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统治下,武安的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技术逐步的提升,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中华民国时期,武安的行政归属发生了多次变化。民国初,武安属河南省豫北道;1928 年,直隶河南省;1932 年,属河南省第三督察区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武安先后改为武南县(1941 年)、磁武县(与磁县一部分合并后 1942 年成立)、武东县(1944 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武安人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5 年县城解放,原磁武县、武东县撤销,恢复武安县原建制 。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安划归河北省,属邯郸专区 。在新中国的领导下,武安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建设方面,武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工业和农业,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农业生产体系。
1958 年,撤销武安县,设立邯郸市武安专区;1961 年,恢复武安县,仍属邯郸专区 。在这一时期,武安的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经历了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探索,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68 年,武安属邯郸地区;1986 年,划归邯郸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武安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988 年 9 月 1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安县,设立武安市,为省辖县级市;同年 10 月 6 日,授权邯郸市管理 。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武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撤县设市后,武安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同时,在经济发展方面,武安积极调整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新兴起的产业,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进入 21 世纪,武安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所有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武安已成为全国百强县之一,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人关注和投资,正向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近年来,武安市的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犹如一颗闪耀的明星在冀南大地熠熠生辉。2023 年,武安市地区生产总值高达 802 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 6.4%,这一增速在河北省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财政总收入也达到了 77.6 亿元,公共预算收入 40.6 亿元 ,这一些数据不仅体现了武安市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以及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大舞台上,武安同样表现出色。在 2024 年 12 月发布的《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中,武安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 72 位,较去年前进 3 位,连续八年晋位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武安多年来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在河北省县域经济排名中,武安也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其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在省内均处于领先水平,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之一。
武安市的产业体系丰富多样,且特色鲜明,形成了工业主导、农业特色突出、服务业蒸蒸日上的良好格局。三大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一同推动着武安经济的持续繁荣。
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市,工业在武安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钢铁、焦化等传统产业是武安工业的支柱,多年来为武安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时代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武安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
在钢铁产业方面,武安大力推进钢铁企业的环保改造和技术升级。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同时,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例如,冀南钢铁集团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投资建设了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智能化管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
除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武安还积极培育新兴工业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起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成为武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新能源领域,武安全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建设了多个大型新能源发电项目。同时,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新材料领域,武安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产品涵盖了高性能钢材、新型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多个领域 。
武安虽以工业闻名,但农业也独具特色。这里是著名的 “中国小米之乡”,谷子种植历史悠远长久,可追溯至 8000 多年前的磁山文化时期 。近年来,武安市紧紧围绕农业领域改革,格外的重视小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逐年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科学制定多部行业发展规划,协调争取上亿元资产金额的投入,引进扶持业内企业发展 。
如今,武安每年谷子种植培养面积达到 28 万亩,亩产达到 300 公斤以上,并涌现出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效益好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新型经营主体 。为了繁育优质谷种,推动小米产业 “创新发展”,武安市以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与省谷子研究所签订长期院地合作协议,邀请刘旭院士、刁现民教授、李顺国首席等专家长期指导,高标准建立河北省农业(谷子)创新驿站 。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冀谷 31、38、39、41、42、168 等一系列新品种,实现了简化栽培、全程机械化 。种植区域也开始由丘陵山区向平区转移,种植形式由原来的小农户向规模化种植大户发展,小米品质全部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 。
依托 “小米主导产业” 省级精品现代农业园区,武安市高标准创建了河北省大而特(谷子)精品示范基地、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谷种繁育基地等,大力推动谷子产业集群式发展 。目前,谷子产业集群内有效灌溉面积达 16.8 万亩,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拥有谷子覆膜播种机、谷子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地膜回收机等农业机械 3000 余台(套),谷子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0% 。
在推动小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武安市坚持以产品加工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融合机制为纽带,通过引导优秀农户转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发展加工公司,推进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 。目前,武安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 6 家,谷子精深加工年产优质精小米 5 万吨 。拥有社会化服务组织 18 家,为农户提供农资购销、生产托管、产品营销售卖等专业化服务,其中禾旺家庭农场入选河北省 “农业生产性托管服务品牌二十强” 。此外,武安小米醋加工公司已发展到 10 多家,新上了小米酒、小米挂面、小米粉等加工公司,进一步提升了小米的附加值 。
为了强化武安小米的品牌建设,武安市打造了 “米香乐”“晶秋”“磁山粟”“洺水源” 等品牌,其中 “磁山粟”“米乡乐” 被评为 “河北省十大优质品牌小米” 。武安小米还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 “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被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委员会授予 “世界粟之源” 称号,被评为 “河北省十大区域公共品牌”,被农业农村部录入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体系的一直在优化,武安市的服务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旅游业、物流、金融等服务业领域成为武安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城市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
武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 “太行山水” 为主的生态资源和积淀深厚的 “六大文化脉系” 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近年来,武安市全力发展旅游业,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 。先后创建成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年入选 “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辖区内的京娘湖、七步沟、朝阳沟、长寿村、东山文化博艺园、东太行等 6 家 4A 级景区,每年都接待大量游客 。同时,武安市还积极培育多种沉浸式、体验式新业态,如太行山大型实景演出、楼上戏曲文化、田鑫亲子度假小镇、朝阳沟知青部落、白王庄康养小镇、长寿村福寿养生等,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服务产品供给,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
在物流领域,武安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全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拥有全省首家 B 型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具有 “买全球、卖全球” 的硬件能力,在大宗物流运输方面有着非常明显优势 。同时,积极地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吸引了众多物流公司入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产业体系 。
金融服务业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武安市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同时,加强金融创新,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地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
武安,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千年古县 。自西汉初正式置县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从始至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与活力。其悠久的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汇聚了无数的文化瑰宝,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变迁。在漫长的岁月里,武安先后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每一个时期都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赵国的重要城邑,到秦汉时期成为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再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发展,武安始终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传承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将武安的历史追溯到了约 7500 年前,为研究中国早期人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冶铁文化源远流长,从战国时期开始,武安就以其发达的采矿冶铁技术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古代冶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戏曲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平调、落子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武安的商帮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文化等,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磁山文化,作为东方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约 8000 多年的历史 。1972 年,磁山文化遗址在武安市磁山村被意外发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考古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后,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遗迹,为我们揭示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奥秘。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非常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大量的粮食窖穴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这些窖穴中储存着已经碳化的粟和黍等谷物,总量高达约 14 万斤,这一发现不仅震惊了世界,更是确凿地证明了磁山是世界上粟、黍等耐旱作物的最早种植地 。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家鸡、家猪等家畜的骨骸,表明早在 8000 多年前,磁山的先民们就慢慢的开始了家畜饲养,开启了定居生活的新篇章。
磁山文化的陶器制作也独具特色,以筒形直壁盂和鸟头形支脚为典型特征 。这些陶器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手工技艺。同时,磁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原始的宗教遗迹和装饰品,如陶制的人头塑像、骨制的装饰品等,这些发现为研究早期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线索 。
磁山文化的出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不仅改写了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将其提前到距今 8000 多年前,还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磁山文化所蕴含的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武安人民,成为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武安的采矿冶铁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中国古代冶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记载和文物考古发掘资料证实,早在战国时代,武安就慢慢的变成了全国的冶铁中心之一 。当时,这里的冶铁技术先进,铁器产量高、质量好,不仅满足了本地的生产生活需求,还远销到别的地方,为赵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
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铁官 49 处,武安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举措逐步推动了武安冶铁业的发展,使其在全国的地位更加稳固。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武安的冶铁业从始至终保持着繁荣的景象 。在汉代,武安的冶铁遗址众多,规模宏大,如午汲古城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铁器文物,展现了当时冶铁业的发达程度 。到了隋唐时期,武安的冶铁遗址从数量及规模上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冶铁燃料逐步从木炭改为煤炭,这一变革使得温度急剧提升,炉容量及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
至今,武安仍保留着一些古代的炼铁炉遗迹,如元代的炼铁炉 。这些古老的炼铁炉见证了武安冶铁业的辉煌历史,也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固镇村西,曾有 12 座元代炼铁炉,如今仅存 5 座,其中一座保存较好 。这座炼铁炉呈下大上小的形状,下部有一圆形缺口,疑为出铁口 。高炉外壁由石块砌成,内壁涂有沙质耐火泥,内壁留有黑色烧熔炉渣,外壁使用的石块分成两种,一种是外形比较圆润的河卵石,一种是菱角分明的人工开凿的石料 。
武安的冶铁文化不仅是一种产业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它体现了武安人民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在武安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武安的戏曲文化独具魅力,平调、落子这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戏曲的舞台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
武安平调俗称大戏,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怀调与武安地方民间音乐完美结合的产物 。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平调的板式丰富多样,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 。早期文场主要用二弦、轧琴、板胡等乐器伴奏,后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唢呐、笛子等,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器外,另有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为 “四大扇”,其演奏气势磅礴,为戏曲增添了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平调的角色行当齐全,有红生、小生、老生、配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脸、二脸、三花脸、杂花脸等,合称 “四梁八柱” 或 “四生四旦四花脸”,其中以红生、小生、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为精彩 。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表演中的念白以武安话为基础,有些甚至完全使用武安方言,风格淳正朴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使观众倍感亲切 。平调拥有传统剧目两百多个,其中《三进帐》《姚刚征南》《董家岭》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久演不衰 。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间流行的 “花唱” 发展而来 。其唱腔板式变化多样,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 。早期伴奏乐器只有锣踏鼓,后陆续增添镲、钹、笛子、板胡、二胡、笙等,使音乐更加悦耳动听 。武安落子曲调优美,宽厚洪亮,乡土气息浓厚 。其唱腔具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听起来就像在讲述身边的故事 。武安落子的脚色齐全,主要分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行,但分工不甚严格,有些行当常可兼演,这使得表演灵活性更好多变 。其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见长,而是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巧妙地融于戏中,边唱边做,载歌载舞,在叙事中抒情,幽默风趣,活泼自如,深受观众喜爱 。武安落子有传统剧目一百四十余出,代表性剧目有《借笛笛》《吕蒙正赶斋》《老少配》等,这些剧目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 。
平调和落子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 。它们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在武安,平调落子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在城市的剧院,还是在乡村的舞台,都能看到它们精彩的演出 。许多村庄都有自己的业余剧团,农闲时节,村民们便聚在一起排练演出,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戏曲文化 。
明清时期,武安商帮犹如一颗闪耀的明星,在商界叱咤风云,与晋商、徽商等并称雄 。他们以一县之地独立为帮,凭借着自身的艰苦创业和聪明睿智,在商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武安商帮兴起于明中叶,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 。当时,武安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人口增长迅速,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为了谋生,聪明勤劳的武安人纷纷选择外出经商,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商业力量 。开始时,他们主要在本地区从事流动经营,每年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贩卖一些本土出产的中药材和土布等 。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武安商人的营业范围逐渐扩大,由经营药材扩展到药材、绸布和山绸等多个领域,经营地区也由本地区扩展到辽宁、吉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安徽等地,活跃于各地的城乡 。
随着经济实力的一直增长,武安商人在其经营所在地逐渐形成了武安商业集团 。根据经营所在地的不同,可分为河南帮、山东帮、关东帮、河北帮、苏皖帮、山陕甘帮等 。武安商帮的两大主打行业为绸布和中药,其中尤以药商为巨擘 。卖绸布、开绸缎庄的,足迹遍布从安阳、郑州、开封,一直到苏州、上海等繁华城市 。卖中药的,则从河北、内蒙古、青海、宁夏,一直到东三省中俄边界 。于是,便有了 “南绸北药” 之说 。
在苏州,至今仍保存着一座建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 “河南武安会馆”,它是苏州市的文保单位 。当年,苏州作为江南丝织品的集散中心,汇集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商人会馆 。而 “河南武安会馆” 由区区一县的 72 家业户出资建设,“以县立帮”,武安人在中国地域性商帮中独树一帜 。在东北,武安药商更是声名远扬,“五大药庄”—— 德泰兴、徐和发、德庆增、锦和庆、积盛和实行连锁经营,各自的分店都在数十家以上,其他大小字号星罗棋布,直至垄断了东北的药业 。据民国版《武安县志》统计数字,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武安人在东北的药店达 1950 家,从业人员 2 万有余,“两万药商下关东”,成为了一段令人瞩目的商业传奇 。
武安商帮与晋商、徽商不同,他们没依托官府的背景,而是靠自己的精明和辛劳,一点一滴地赚取财富,属于典型的 “民商” 。他们的成功,不仅为武安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也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武安这片土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晋冀鲁豫中央局、边区政府、人民日报社等重要机关曾驻扎于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这里生活战斗,指挥着革命的进程 。
众多重要会议在武安召开,对中国革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7 年,全国土地会议在武安冶陶村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为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这一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同年,华北财经会议也在武安召开,会议着重研究了华北地区的财政经济问题,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财经政策,为华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解放战争的后勤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此外,南征会议等重要会议也在武安举行,这些会议的召开,充足表现了武安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地位 。
在革命战争年代,武安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他们踊跃参军参战,为部队提供物资支援,掩护革命干部和群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如今,武安的红色革命遗址成为了人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冶陶村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人民日报社旧址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让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武安的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犹如一座绚丽多彩的民俗宝库,傩戏、赛戏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承载着武安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
武安傩戏被誉为戏剧的 “活化石”,距今已有 3000 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性戏剧,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傩戏的表演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进行,演员们戴着神秘的面具,身着古朴的服饰,通过舞蹈、演唱等形式,祈求神灵保佑,驱邪纳福 。傩戏的面具造型独特,形态各异,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 。每一个面具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神灵或人物,通过面具的形象和色彩,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
赛戏也是武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它是一种古老的军事题材戏剧,起源于古代的战争祭祀活动 。赛戏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以表演战争场面和武术技巧为主,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演员们身着古代的军装,手持兵器,在舞台上进行激烈的战斗表演,展现出古代士兵的英勇无畏 。赛戏的唱腔高亢激昂,节奏明快,配合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战场之中 。
除了傩戏和赛戏,武安还有土山诚会、骈山黄河灯会、快板、民间社火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武安独特的文化名片 。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武安的大街小巷便会热闹非凡,人们身着盛装,举行各种民俗表演,共同庆祝节日,传承和弘扬着地方民俗文化 。
武安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京娘湖,这座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明珠,以其美丽的传说和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曾逗留此地,因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景区内的宋祖崖、京娘梳妆台、宋祖题诗石刻等古迹,更为这片山水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京娘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峡谷幽深,屏风山、叠月桥、一线 景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 。
七步沟景区同样魅力非凡,它地处武安市西北部的活水乡境内,属太行山余脉。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明代以前,七步沟因漆树遍野、漆铺众多被称为 “漆铺沟”。自唐朝以来,佛教僧众多来此处聚集隐居,取佛家典故 “七步莲花”,清朝年间更名为 “七步沟” 。景区内山峰林立,怪石嶙峋,百瀑峡、罗汉峡、马武寨等景点各具特色。百瀑峡中瀑布成群,溪流潺潺,四季更迭,水声不息,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天镜湖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周围的山峦与树木,美不胜收 。罗汉峡则充满阳刚之气,嶙峋的巨石和陡峭的崖壁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壮观 。
东太行景区以其雄伟险峻的山势和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而闻名遐迩。景区内修建在海拔千米上的玻璃栈道,更是吸引了众多勇敢的游客前来挑战 。漫步在玻璃栈道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身旁是悬崖峭壁,让人既感受到惊险刺激,又能领略到太行山的壮丽景色 。东太行集太行山的雄、奇、险、峻以及巧石、云海、清幽、变幻于一体,绝壁栈道、水瀑、云海等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太行天瀑从高山之巅倾泻而下,如注山泉,气势磅礴,冲刷着瀑下 “山盟海誓” 四字摩崖石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当云雾缭绕时,东太行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
武安的人文景观同样丰富多彩,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磁山文化遗址作为东方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约 8000 多年的历史 。1972 年,磁山文化遗址在武安市磁山村被意外发现,此后,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遗迹 。这里出土的大量粮食窖穴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确凿地证明了磁山是世界上粟、黍等耐旱作物的最早种植地 。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家鸡、家猪等家畜的骨骸,表明早在 8000 多年前,磁山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家畜饲养,开启了定居生活的新篇章 。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人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
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旅游景点。它位于武安市冶陶镇,这里曾是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所在地 。在革命战争年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指挥着革命的进程 。众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如 1947 年的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为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如今,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通过大量的实物、珍贵资料和生动的展示,生动地展现了边区军民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馆内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来到这里,人们可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
武安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每一道佳肴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情感。武安拽面,堪称武安面食的代表之作。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筋道的口感,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制作时,先将面粉用温盐水和匀,反复揣面,使面团达到面光、盆光、手光的境界。醒面之后,将面团擀成大片,切成面条,双手各执一端,用力均匀地将面条拽长、拽薄,再放入沸水中煮熟。配上精心调制的卤汁,如肉卤、炸酱卤或素卤等,卤汁浓郁醇厚,与爽滑劲道的面条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寒冷冬日,还是炎热夏日,一碗热气腾腾的武安拽面,都能瞬间驱散身体的疲惫,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
驴肉卷饼同样是武安的经典美食,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选用新鲜的驴肉,经过精心卤制,肉质软烂,香味浓郁。将卤好的驴肉切成薄片,卷入刚烙好的薄饼中,再加上翠绿的葱丝,轻轻咬上一口,驴肉的鲜香与薄饼的软糯完美融合,口感层次丰富,令人欲罢不能。据说,驴肉卷饼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武安独具特色的美食名片。走在武安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售卖驴肉卷饼的摊位,那扑鼻的香气,吸引着过往行人纷纷驻足品尝 。
黄菜也是武安特色美食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以新鲜的蔬菜为原料,经过特殊的腌制工艺制成。制作黄菜的蔬菜种类多样,常见的有萝卜缨、芥菜、白菜等。将蔬菜洗净后,放入开水中焯烫片刻,捞出沥干水分,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盐、醋等调料,密封腌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蔬菜逐渐变黄,散发出独特的香气。黄菜口感爽脆,酸香可口,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炒菜、做汤,为餐桌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在过去,黄菜是武安人冬季餐桌上的常见菜品,如今,它依然是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承载着浓浓的家乡味道 。
武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经济以及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资源,成为了冀南地区一颗耀眼的明星。
回顾武安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它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从古老的磁山文化开启农耕文明的曙光,到冶铁文化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从戏曲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到商帮文化在商界书写传奇篇章;从红色革命文化见证历史的沧桑巨变,到地方民俗文化承载着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武安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而丰富,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经济发展方面,武安从传统的资源型城市逐步转型,实现了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钢铁、焦化等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农业的特色化发展和服务业的快速崛起,也为武安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武安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在经济领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武安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方面,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农业方面,将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业方面,将重点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打造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在文化建设方面,武安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武安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旅游发展方面,武安将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以 “太行山水” 为主题,整合京娘湖、七步沟、东太行等景区资源,打造集自然风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以历史背景和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磁山文化、冶铁文化、戏曲文化等内涵,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到武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此外,武安还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品质形象;关注民生福祉,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武安,这座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城市,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武安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安更加辉煌的明天!
热爱实时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诉说 看尽天下事 讲出百样花 关注我,每天分享不一样的精彩。